今天看到一個挺有趣的故事:
一對老夫妻在一起生活了大半輩子,倆人感情很好,但老爺子對妻子有一點不滿,就是她每次都把麵條煮的很爛。
不管怎麼叮囑,每天早上起來發現桌子上出現的總是一碗爛麵條。
有一次,老爺子實在忍不住了,早上就自己起來煮麵,面煮好後,他興沖沖地跑進房間喊妻子起床,快起來,我今天讓你看看什麼叫不爛的面。
老太太躺在被窩裡,愣是不起來,她對老爺子說,那我也要讓你看看,一碗煮好的麵條是怎麼變爛的。
這故事雖短,但細細去思考和品味,會發現其中大有深意。
很多時候,我們就是這位不明真相的老爺子,在遇到問題的時候,總以為是別人的問題,卻很少從自己身上找原因。
實際上,人生中的不少問題和煩惱,往往都是這麼來的。

01 凡事先自我找原因,能少去很多誤會
我們做這樣一個設想:
如果這位老爺子能先從自己身上找原因,那麼在煮麵條這件事上,他就不會對妻子不滿,甚至很可能會按時起床,吃到勁道可口的麵條。
與這個故事差不多的,我還讀過一個。
說有一個老太太對自己的媳婦不滿,經常向別人抱怨她人太懶,不知道將家裡收拾收拾。
有一天,一親戚過來串門,老太太又開始念叨了,我家這媳婦太懶了,你看家裡窗戶上玻璃那麼臟也不知道擦一下,衣服也洗不干淨…
親戚感到很納悶,因為家裡的玻璃是很乾淨的,衣服也是很乾淨的,細心地他終於發現了原因。
原來是老太太自己戴著的眼鏡片很髒,所以她才會覺得家裡總是臟兮兮的。

很多時候,問題往往是在我們自己身上,而不是別人。
但是,人性有這樣的弱點和劣根性,就是習慣用放大鏡看別人的缺點,批評別人時毫無顧忌,對自己卻迷之容忍和自信。
所以,在遇到問題的時候,如果我們能先不急著去抱怨,指責別人,而是先從自己身上找原因,先反思自己,那麼這樣往往就能減少很多的誤會。
老子有句名言:大道之行,不責於人。
說的就是這個意思,不要輕易地去指責別人,這不僅是一種根植於內心的修養,也是處世中的一種大智慧。
坦白講,很多事情,你即使是親眼看見,看到的都不一定是真相。
比如孔子看到學生顏回從鍋裡抓米飯吃,他以為顏回是餓了先偷吃起來,但其實真相是:鍋裡進了一些灰,顏回不忍浪費糧食,這才將這些臟掉的米飯抓起來吃了。
如果你細心觀察,就會發現這樣一種比較普遍的情況:
那些情商較高的人,他們往往不會在不明真相的情況下,草率輕易地去指責別人。
這是一種非常智慧的做法,因為有些話一旦說了,特別是批評的話,其給別人帶來的傷害和影響是很大的,很多關係一旦撕破,是很難再回到從前的。
我覺得,這是今天很多的職場人特別要引以為戒的一點。

02 凡事先自我找原因,能快速成長
很多人應該都知道「每日三省吾身」的說法,這常用來形容一個人有自我反省的意識,但可能卻不知道這背後的典故。
這句話其實是出自孔子的《論語》,有這麼一個小故事:
春秋時期,孔子的學生曾參(曾子)深得孔子喜歡,有同學就問他為什麼進步會那麼快。
曾參說,我每天都要多次問自己,替別人辦事是否盡力?與朋友交往有沒有不誠實的地方?我傳授給學生的知識有沒有去實踐…
講這個故事的原因,就是想說明一點:
一個人如果有自我反思的習慣,能學會凡事先從自己身上找原因,多進行有價值的複盤總結,那麼成長起來是很快的。

為什麼一些人工作多年卻沒有太大的進步?為什麼有些人在同一個地方接二連三地出錯、摔跟頭?
原因就在於,他們並沒有從困難和挫折中汲取到有價值的東西,苦是吃了不少,但不長記性。
反過來再看另外一些人,我接觸過不少很優秀的職場人,他們身上往往都有這樣的一種特質:
任務完成以後,會進行複盤總結,哪裡做的不錯,哪裡做的不好,應該怎麼調整,以後要注意什麼…
曾看過一個企業高管的工作筆記本,上面密密麻麻地記著很多這樣的心得和反思。
所以,有時候你不的不感慨,有些人能取得成功,那是必然的,而還有些人進步緩慢,難有成長,那也是必然的。
實際上,不管是從為人處事,人際關係的角度,還是從個人成長和發展的角度來看,凡事先從自己身上找原因,多反思和復盤自己的行為,這是一種非常聰明的做法,也是最應該養成的習慣之一。
希望我們都能做到如此!